走出西方怀抱的世界艺术史大会

艺术与设计 / 2017年12月24日 21:05

设计

走出西方怀抱的世界艺术史大会

雪梨

为期5天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9月20日胜利闭幕。此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报告1012份,290多位主题发言人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大学两校设立的21个会场同时进行交流发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学者与会,参会听众近万人次;大会特设故宫专场,专题举办“中德博物馆论坛”,同时特设“故宫藏历代书画展”;“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等为会特展。

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史学家们在钓鱼台国宾馆这座拥有800年历史的园林式建筑里团聚。为期5天的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分为21个分会场、数以百计的学术专题发言以及讨论对“世界”、“艺术”、和“史”的概念予以多角度的阐述,而以“Terms”这—主题贯穿始终,也表达了对术语、语言及语境的思考。本次艺术史大会也是世界艺术史大会历史上第一次走出西方,让“世界”二字体现出真正的意义。

在此次大会的开幕式上,与会学者代表、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约翰·奥尼恩斯(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先生引入了“气”和神经科学的概念,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他以‘气”和神经科学为理论框架,阐述了自己对于自古希腊、古代中国以来,至文艺复兴、现代艺术等中西、古今不同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历史的观察思考,提出“气”和神经科学将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创造者和观看者的活动,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艺术史。

关于主题

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是TERMS,正如德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班贝格大学艺术史系教授Georg Ulrich Grossmann在讲演中介绍,“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他以自己主攻的建筑艺术史为例,分析了在世界不同地区艺术和艺术史的多样化,以及在历史上不同文咀之间艺术的交流和相互融合。他认为,艺术和艺术史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很期待在这样的主题下,和大家相互交流,打造不同艺术之间交流的桥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转接学者的沟通。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提到,TERMS用中文可以解释为“说法”,也可以是艺术上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有着特定文化的表征的数字时代和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艺术形态和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就更值得探讨。他指出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Terms”突出强调了中国古老文明中孕育起来的中国艺术魅力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由此以历史的眼光回溯中西文明同等的重要性,形成对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遗产新的认识与阐释,这样的主题反映了艺术史研究的进展,也体现了文化的关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而不同”的理念,回应了全球文化语境下需要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另一方面,中国在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古典文献、以史示图以及20世纪初为研究本土问题而从西方著作翻译中所汲取的外部经验也不断拓展了世界艺术史研究的边界。此外,中国在过去30年间的艺术史研究与教学所积累的广泛基础也让很多当代艺术家获益匪浅。比如:邱志杰绘制的“地图”系列、徐冰的“天书”系列以及新近创作的“背后的故事”系列、王冬龄的即兴表现书法作品《乱书》、蔡国强以火药为媒材的创作、建筑师王澍探索园林建筑和文人画之间联系的建筑作品《富春山馆》,亦或是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受到中国园林建筑的启发,在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作品。

用一场展览解读世界艺术史大会

1996年发现的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是中国上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了数百件石雕彩绘贴金造像,包括佛像、菩萨等题材。龙兴寺的佛教造像95%是公元六世纪的作品,研究者认为这些佛像经历过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破损的佛像和残块在寺院里一直保存到11世纪才被精心的掩埋,而且是每一块碎片都被保留下来。在后来的材料研究中得知,这些破碎的残块在当时是被当成是“舍利”,即使是被破碎了,它依然具有宗教的魔力,才会小心的保存并掩埋。因为人们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这些东西可以重新聚合,很多佛经里也都说当一尊佛像重新聚合起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次世界艺术史大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策划了这样一个特展:“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

Q:为什么在世界艺术史大会上做一个佛教造像的展览呢?

A:艺术史起源于西方,许多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往往是静止古代中国。此次,我们想打破这个观念,向各国的艺术史家呈现出中国艺术动态的形象,所以我们曾计划做一个当代的展览。可当代艺术缺乏“史”的概念,所以我们又重回古代。但是,我不想做一个静止的古代展览,而通史的展览又比较难操作。恰好青州造像发现20周年,而造像本身的制作-破坏-埋藏-发现-保护与研究,构成一种历史。而对艺术品的破坏,艺术与灾难的转化与应对,等等既是古代的问题,也是我们当代依旧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后来决定以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为主题做一个展览。因为由上面的考量,所以,我所策划的这个展览,并不是单纯地定位为一个古代文物展,而试图突破古代和当下的截然分离。

Q:提到世界艺术史大会,那您觉得本次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中国举办的意义何在?

A:我个人认为意义可以概括为有两点。其一,学科内部,国内的研究者、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高密度的浏览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学者们研究的动向,并与他们产生互动,这对于艺术史在中国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其二,作为一种现代学科,美术史在中国还很年轻,国内知识界有时会误认为艺术史是一种学科史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我们的美术馆系统也是近几年才有所发展,博物馆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历史,而不是艺术史。而西方许多重要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基础是艺术史,因此艺术史在社会文化建设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家的艺术史多是建立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整个知识界对它有很高的认知度。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图像时代,这个时代呼唤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世界艺术史大会在我国召开,有助于推动了整个社会对于艺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的认知与理解。

Q:本次展览中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展览的地方呢?

A: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馆舍是一座现代建筑,在这样一座美术馆中举办一个古代的佛教造像展是个机会。借助于这样一座建筑,在展出形式上可以打通古代与现代。比如:有一部分文物并没有放在展柜中展览,而是直接放置在地面上,呈现出类似考古发掘现场的视觉效果。还有,我强调的是“造像”这个概念,而回避“雕塑”这个词,也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另外,本次展览中使用的文字也很少,我们想让作品自身说话,让作品呈现出自身的力量。这都是本次展览独有的特点。

Q:本次展览的展品有什么特点呢?

A:展览中的展品共50件(组),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是相对完整的造像,共有17件,这一部分大家比较熟悉,常年在博物馆展出;第二部分是碎片。后者是这次展览特别想呈现给大家的东西。在这些碎片上,你可以看到对于形象完美的塑造,对于气质精妙的表达,绚丽的贴金彩绘,而这一些,都与粗暴的打击、无情的断裂形成强烈的对比,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和心理都会形成极大的冲击。这个展览呈现的不是知识,而试图通过艺术品内在和外在的力量,引发观众不同于以往的思考。

Q:本次青州龙兴寺古代造像展和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有哪些关联呢?

A:本届世界艺术史的主题是Terms。这也是世界艺术史大会第一次在亚洲召开。我们的这个展览是基于亚洲文化背景。我不再像以往那样简单采用一个来自西方的传统意义上的雕塑(sculpture)概念,因为以这个概念看中国此类艺术品,只能看到其外在的造型。龙兴寺造像在宋代的埋藏,是基于佛教内部的一种观念,即把那些碎块看作富有宗教力量的舍利。这意味着每个残块都有其内在的力量。跳出宗教来看,这种观念也可以与很多现代的艺术观念相暗合。简单地说,这个展览的目的,在于立足于东方文化反思艺术史惯常的概念,这也就呼应了本次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

(编辑:姜雪)

1.爱家家居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爱家家居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爱家家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爱家家居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爱家家居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