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开始和结束都有意义

财经天下周刊 / 2018年07月15日 20:00

设计

别喜欢一句话:每一次开始和结束都有意义. 这趟旅程,对我弥足珍...

两三年前,车联网这个词猛得火了起来,相关论坛遍地开花,嘉宾人手告急,其盛况仿佛今天的VR。热心者眼中看到一片广袤的蓝海,四处奔走布道:我们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在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其间的每个人都有个共同点,言必称特斯拉,并且热衷于自我定位成电动车界的小米。逻辑上似乎成立,电动车拉低了造车门槛,特斯拉那么贵,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在电动车领域,有望复制国产智能手机的逆袭史。

当时,宣布造车计划的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比现在的直播平台数量还多,特斯拉像iPhone一样,在一个个PPT上被秒杀,但PPT发布了,甚至还有个别模型亮相,真车却迟迟不来。现在想一想,其实很正常,那些PPT上的电动车们,大多长了一副炫酷到不太可能量产的样子,明显不是画给普通用户看的,找项目找到晕厥的投资人才是目标——这产品颠覆吗?太颠覆了!

对不起,有句话说得好,不该嘲笑他人的梦想。但是造车这件事,门槛太高,注定不会有太多玩家。

可能正因为门槛高,汽车行业相对封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仍然只擅长移动,车企没有足够的动力、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追赶互联网潮流。

有一个比喻很有意思,目前的汽车类似于手机的功能机阶段,作用单一,就是从这里到那里,途中听听音乐和广播。后来手机发生了革新,有了触屏,搭载了操作系统,连接了互联网,有了应用开发生态,能干的事情越来越多,通讯、资讯、购物、娱乐、出行,都能在手机上实现。

那么汽车呢?汽车很有意思,车企们纷纷给自家车里装上了触摸屏,但实现的功能大部分还是以前那些,听听音乐、广播。

关于汽车的互联网革新,目前大体上说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将手机的体验移植到车机上,谷歌和苹果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解决方案的好处是,不破坏车企自身的系统封闭性,同时为车主提供了与手机相同的体验。另一种方案是在车机上搭载操作系统,让汽车实现类似智能手机的蜕变,为车主提供更多的服务。

把手机体验移植到车机里,存在一个简单的小问题:手机体验原本就不是为了汽车设计的,除了偶尔想用车机大屏看地图之外,大部分时候车主直接用手机不就行了?犯得着在车机上刷朋友圈、看新闻吗?

那么在车机上直接安装操作系统呢?逻辑上是很好的,但问题仍然是门槛高。即使是在安卓系统上改造一个能在汽车上使用的系统,想要让安全性、稳定性、使用体验同汽车匹配,也是极大的挑战,这可不是在手机上开发个某UI那么简单。而且,操作系统要想在汽车上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同汽车自身的数据打通,这相当于让车企对开发者彻底开放。这一点谷歌、苹果都没有做到,你可以想象一下其中的合作难度。

现状就是这样,谁都知道汽车已经开到了互联网的边儿上,应该迎来一轮重要的革新,但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仍然两军对峙,城里的人不出去,城外的人也进不去,虽然四面八方都有声音在喊“你们out啦”,但城头上掌旗的,仍然是拥兵自重的传统车企。喊得累了,城外的“野蛮人”要么收起兵器去开荒,要么继续去做PPT。

所以,当阿里和上汽在战略合作两年后推出一辆互联网汽车并且量产,我们的感受是惊讶的,同时也很想知道,一家传统车企和一家互联网公司在这两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操作系统将会赋予汽车怎样的可能性,一个新的产业机会真的出现了吗?本期的封面报道,我们采访了数位互联网汽车项目的关键人士,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故事。

本期对于华大基因的报道也十分值得一读,记者的采访前后历经半年之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大基因的发展与裂变,这既是一家公司的故事,也是一群人和一个行业的故事,拥有足够的复杂性和张力。

时代通常就是一场人和机缘的反复拉扯,每一次开始和结束都有意义。

—李然

1.爱家家居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爱家家居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爱家家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爱家家居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爱家家居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