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3.0时代,需要更多天使.doc
李晓宁
大多数海归回国创业的初衷应该都是相似的,都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与机会。但从一开始有想法,到现在做成创投圈,令它进入到平稳发展期,我还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心理到生理”的适应。我也是在自己的创业过程当中,更了解中国的创业圈,更加笃定心思去做好现在的创投圈平台。
2011年刚刚回国那段时间,我发现国内已经有了一批VC在投资创业公司,也发现了这一市场的一些变化与趋势。我们知道,创业投资是一项方式及流程都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士来执掌操作。VC投资的模式是早期投资的一种形态——有钱人把钱做成一个基金,再交给一个人去管理,这个人把钱放在一起,再去投资创业公司,这一模式似乎是解决了资本与创业项目的对接问题,可我不这样认为,这只能说是现有环境下的最佳解决方案。
前几年,创业投资还处在一个比较小众发展的阶段,国内就那么几个VC和天使,他们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往往喜欢投资熟悉的人和行业。但到了近两年,伴随着创业投资环境的日趋成熟、项目流程越来越透明化,越来越多手中有钱的并且具备一定投资资质的人希望能够直接去投资项目,在创投行业的概念上,我们将这群人叫做“聪明投资人(Smart Person)”,这群人有投资创业项目的需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有成为“天使投资人”的资质,问题是找不到好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在“创业潮”愈演愈烈的当下,创业项目也越来越多,创业者有融资的需求。
而单就投资早期项目来讲,虽然这两年来,不少PE、VC的机构加入进来,但在我看来,他们的优势并不明显。早期投资的资金较为零散,风险比较多,其实大机构做起来,管理和平衡收益都很麻烦,不会比天使具备优势,长期来看,他们还是会退到后端的,退到他们比较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上去。
而在天使投资方面,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参与群体的局限性。早期的“熟人投资模式”渐渐难以满足需求,该用哪种方式来“配对”投资人与创业者呢?
我创业做创投圈,就是看到了这种需与求,觉得可以设计出一个平台,形成一种方法来解决上面这些实际问题。
与其他创业者相比,创投圈初创的过程,算是比较顺利的。创业之前,我在沃顿商学院的时候结识了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老师,就给了我一笔投资。两三个星期后,徐老师又找到我,说创新工场的李开复老师对这个项目也比较感兴趣,我向他们讲述了我这个项目的想法与产品后,他们都表示支持,所以“创投圈”就成为了他们投资的第一个公司。
但拿到了投资之后,真正开始创业的时候,我才真正了解到了许多创业者口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这个说法。真的是只有做过创业才能体会到理想到现实的落差有多大。
一个无法躲避的现实首先挡在了我面前——虽然这两年发展较为迅猛,但总体数据上来看,目前中国的创投行业还处于起步期。根据罗盛的最新调查,美国大概有天使投资人75.6万人,而中国的天使投资人数量仅以千计。
中国与国外的创投环境差别也较大。美国天使投资人中有6万到10万人属于活跃天使投资人,而国内活跃的天使投资人数量是几百个,量级区别比较大,经验和成熟度也差别很大。加上天使投资风险高,回报率有限,这就使得本来就偏于保守的国人对创投行业更加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创业者对于“天使投资”这种早期项目融资方式也一知半解,有些公司明明达到了标准,却不敢找投资人,有些还不具备资质与基础,却过于急躁地想融资。
我希望能够打破这一僵局。所以我也将一些早期想法与方案做了调整:理想中,我认为创投圈是一个能解决现实痛点的平台,平台上线就有项目入驻,就可以让创业者和投资人使用。但事实是,打破既有的熟人推荐习惯并不容易。一个全新模式要被接受有自身被认知的过程,也有当时环境的限制。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中国的有钱的“聪明投资人(Smart Person)”去成为天使投资人,有钱人不一定能做一个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但有钱就应该考虑成为天使投资人,中国社会首先需要培养出的是这样一种创业的氛围和文化。
现阶段,包括创投圈在内的所有创业服务对接平台,首先要做的是要聚集起更多的更有经验和资源的天使投资人,才能给创业者提供真正有意义的帮助。
具体到方法论方面,应该是通过专业的眼光和大数据支持,挖掘更多的优质项目并推荐给合适的投资人,帮助投资人减少投资风险而提高投资收益,从而提高社会对天使投资的认可,逐步壮大国内天使投资人队伍。而随着天使投资人数量的增多,创业项目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将从中获利。
从美林的工作到成为创业者,我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都受到了冲击。创业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不少创业者在企业管理与团队建设方面需要思量的问题。
首先,想好你的公司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和创业氛围。我的员工经常调侃我刚刚开始创立公司和现在简直有“天壤之别”,因为受到早期金融行业花钱的某些“坏习惯”的影响,我创业初期请团队吃饭,标准是200元/位的自助餐。后来,我们的标准变为了南京大排档和15元/碗的牛肉面。这不是“抠门”,其实更多是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初创企业的艰辛、更贴近他们,同时也了解到我们自己也在初创阶段,需要“卧薪尝胆”地加把劲儿,才能更早地完成最初的梦想。
另外之前做金融的习惯,令我在创业初期,喜欢盯着团队去做每一项工作,但后来我发现这种“全能管家”的工作方式会对员工造成压力。在创新工场办公的时候,其他团队的人曾经和我的员工开玩笑说:“你们压力最大,因为你们的CEO懂技术,做得不好可以骂到代码层面。”
后来我就引入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伙人加入创投圈,将工作方式变化分解。思考好“什么事情自己做,什么事情给别人做。”放手细节,加强管理。
对创业者来说,无论你多优秀,你开始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你要学会找到有潜力的人,信任他们, 并给他们犯错的机会。BD,marketing,每一项都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