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善意第三人 商业秘密保护中善意第三人问题探讨 落伍网
克拉克
当你陆陆续续地听到大家纠结于Flappy Bird的时候,你开始思考:“这是什么游戏?听起来很上瘾的样子,我也应该去玩一下。”
然后你就下载了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像素游戏。这个游戏没有宏大的场景和复杂的剧情,唯一的目标就是让你操作各个不同的小鸟穿过管道之间的缝隙。你总看到你的朋友们在微博或者朋友圈里秀自己100分以上的成绩,但是你却只能拿到3分、7分、9分,甚至小鸟刚出场头就撞到了管道上。你开始怀疑人生,甚至怀疑那些秀高分的朋友是如何一步步打到现在的。
其实你不是唯一感到被羞辱的人。在科技网站在科技网站TechCrunch上,一篇名为 《Flappy Bird成瘾者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Flappy Bird Addict)中,作者乔西·康斯丁写道:“我被这游戏羞辱得一塌糊涂,但我还是喜欢玩。这是手机游戏里面最变态的一个。”
2014年2月8日,这款名为Flappy Bird的小游戏在苹果应用商店里攀升到第一名的位置。据说,这款应用的开发者,29岁的阮哈东每天的收入达到了5万美元,总下载量超过了5000万次。但随后,这位越南游戏工程师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他在自己的推特页面写道:“各位Flappy Bird用户,非常抱歉,从现在起22小时之后Flappy Bird将永久下架,我无法将它继续下去了。”第二天,这款爆红游戏就此在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消失。
于是,出现了eBay上的高价手机拍卖。当有记者采访阮哈东,问他这样做的缘由时,他说,这只是因为游戏太容易令人上瘾了,自己并未打算让人们每次玩这个游戏都花上几个小时,而这似乎正是许多玩家的实际情况。
此后,App Store和Google Play宣布,拒绝上架带有“Flappy”的所有山寨游戏。据称,有开发者试图提交带有 Flappy 字样的游戏后被拒绝审核。一位来自苹果的发言人则对媒体宣称,他们并非是拒绝了所有采用 Flappy xxx 形式命名的游戏,而是拒绝了那些在游戏中暗示与原作 Flappy Bird 有联系的游戏。他告诫开发者,不要在游戏的标题、描述和游戏内容中暗示或直接表示自己的游戏与 Flappy Bird 有任何联系。
eBay则在随后几天内,取消了所有安装了目前已经下架的《Flappy bird》游戏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拍卖。一封发送给卖家的Email中写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必须在拍卖之前返回原厂设置。请在拍卖之前删除所有内容。”
有人认为,阮哈东此举是为了之后开发的游戏做噱头。这看似是一个结果导向的判断,在此时,你已经断定了他今后的游戏会受到关注并赚钱。但不要忘记,此时的停止赚钱是原因,并且它看起来仍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更可喜的是,这样的举动引来了一连串的善意反应,这其中就包括了苹果和谷歌这样的大科技公司。
游戏通常是一个让尼尔·波兹曼这类知识分子们深恶痛绝的玩意儿。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暴露人所有天性中的弱点的产品,并让人不思进取,甘于沉沦。
这在华人游戏开发者陈星汉来说,并不完全正确。他的thegamecompany游戏公司曾基于sony的PS平台开发了几款经典的游戏,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款叫做《风之旅人》的游戏,它打破了PlayStation Store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最快销售纪录,获得GameSpot、IGN等国外知名游戏媒体的高分评估,随后又拿下包括第十届VGA(Video Game Awards)、IAA(Interactive Achievement Awards)等在内的世界各大游戏奖项。它的音乐还首次获得格莱美提名,其原声音乐专辑上市后在美国iTunes原声音轨专辑排行榜上排名榜首,总排行榜名列第26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款游戏,没有任何激烈打斗的场景,没有任务,没有语言,也没有敌人。在一次采访中,陈星汉说:“游戏是一种娱乐,提供给人精神食粮,而不是一定要有分数和等级。”他认为创造这款游戏的目的在于增进和鼓励人类分享情感,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与通常的竞技游戏相比,这款游戏强调安宁、平和,而不是崇尚暴力和争斗。
自从2007年iPhone发布以来,一大批的游戏开发者涌入这个领域,移动互联网毫无疑问是一块大肥肉。游戏开发行业自然也会有无孔不入的机会主义者,并且他们看起来更容易获得成功。
但长远来说,那些有着自己态度的公司看起来仿佛更能获得人们的尊重。态度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善意。这就是为何当谷歌反复宣称它会坚决维护用户的隐私时,你就恨不得给它点好几个赞。这就是为何当你知道苹果为了某个硬件的不完美而推迟了发布会时,你会认为,它值得你花相应的价格去购买。当然,越大的公司越容易变得邪恶,你认为它应该对社会负起更大的责任,这也便是当谷歌爆出侵犯版权、苹果被认为使用廉价劳工时,你会感到厌恶。
因此,如若一家大型的公司却缺乏一个活跃的CSR(企业社会责任)部门,这看起来似乎对于商业本身来说也不是件好事。
善意同时也在改变商业,特别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由斯坦福大学毕业的杰西卡·弗拉纳里以及丈夫麦特·弗兰纳里发起成立的Kiv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网站的运作非常简单:一个发达国家的普通人,通过Kiva,可以直接将钱借给某个第三世界国家里的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这些钱用于他们的小本经营,资助者不收取任何利息。第三世界的穷人没有条件上网,所以,Kiva与当地的贫民贷款机构合作,Kiva负责筹款,而他们负责贷款的发放与管理。
因为互联网强大的组织和匹配功能,Kiva能以一个非常小众的理由和主题将资助者与受助者直接连接起来。
英国有一个著名的社会企业联合组织叫做Ashoka,在这上面,你会发现,善意通过商业的运作和经营使得更多人受益,并且,这些社会企业往往充满智慧,创意非凡。比如,关心世界卫生环境的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WTO)。
英国畅销书作家阿兰·德·波顿于2009年发起成立了一个名叫“活着的建筑”的非营利机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真实感受到现代建筑之美。机构将所拥有的房子以20英镑一晚的低价在整年假期都面向公众公开租赁。作为创始人同时也是创意总监,德·波顿亲自来选择这些建筑的合作建筑师,以确保房子一丝不苟地遵循舒服与美学愉悦的设计原则,其中便有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皮特﹒卒姆托,以及荷兰新锐建筑事务所MVRDV。除此之外,他还在伦敦市中心的马区蒙特街开设了“生活学院”,一个营利性的商业教育机构。这里曾经是一家商店,一楼有一个可容纳近三十人的沙龙,二楼售卖书籍。学院提供给公众一个完整的课程计划,每天晚上及大多数周末都可上课。课程内容仍以心灵自助为主,比如“如何变得自信?”“怎样少担心关于钱的事儿?”“如何习惯自己呆着?”虽然价格不菲,但仍然有许多中产阶级愿意来这里学习。
在一次采访中,德·波顿说:“我认为,对于商务人士来说,挑战不仅在于就人们的物质需求来获得收益,还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我们需要的商业是:能够让婚姻更美好,成功地教育孩子,以及安抚内心世界。”
回到最初关于阮哈东的决定,不管在外界的臆测中他出于何种目的,只要这是一项善举,就值得被尊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