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比创意重要

财经天下周刊 / 2018年08月18日 07:03

设计

齐俊元

2011年的时候我开始做云端“健康档案”,但一年后这个项目就停掉了。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产品:用户利用“健康档案”这个网络平台,可以把去医院做检查时得到的数据,用家用健康仪器录下来的数据,全都放到一个电子档案里,然后我们利用后台程序进行筛选,将其中身体状况相似的患者的数据进行交叉对比,找到有意义的信息,分享给更多的用户。

在平台上,用户们会形成一个社区,大家在里面讨论问题。我本身学习的方向也是生物医学领域,我希望这个产品能对医疗行业产生影响。

“健康档案”还在交大参加创业大赛时就被投资人注意到,认为是概念很好的产品,他们主动找到我,给了我250万的天使投资。我们成立公司时员工有40个人,当时团队里还有不同专业的医生。

一开始,我们团队带着设备来到社区收集数据,老年人们都很积极地配合我们,因为他们是最关注自己健康情况的群体之一。但问题很快来了——只要不做社区推广,就几乎没有人用。我们去调查用户,用户都表示这个产品他们带回家后,即使想用也不知道该如何用。当时的中老年人还没有稳定的上网习惯。

所以,这个优秀项目在面对它真正的用户时,出现了致命问题——“健康档案”对于当时的市场来说,概念太超前了。在硬件对接方面,当时既未出现优秀的可穿戴产品,也没用轻量级的家用的健康仪器。将医疗仪器用USB连接在电脑上传数据,这个办法可实现的前提只局限于团队去收集,成本高得不能想象。数据录入对于我们的用户而言门槛太高,就等于产品和用户之间有一道无法翻越的围墙。

回首这段经历,我发现我们在创业初期构建想法时,是一个golden pass(黄金路径),前提是我必须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了,才可以得到一个理想的好结果。但是当这个事情遇到了困难,也就是在中途就断了,那自然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结果。

我当时和很多的创业者一样,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坚信自己是对的,这其实会导致与自己的用户脱节。现在我到复旦大学做创业分享,有学生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创业之后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我对他说,创业之后最大的变化是,原来你的想法都是围着自己转。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创业者应该为了别人考虑,一切以用户为准,满足他们的需求;一切以员工为准,让他们在我的公司能比在大企业工作获得更多成就;替投资方考虑,确保他们有不错的收益。

我在“健康档案”项目中,还有个非常不成熟的地方,就是那时的我对融资毫无概念,就想着用天使这笔钱一直把公司做上市。当发现公司甚至不可能靠这个项目撑到盈利后,就立即停掉了“健康档案”。非常不成熟。

在“健康档案”运营过程中,医学领域分支多跨度大,再加上管理上的不成熟,团队协作的效率很低。因此内部做了个团队协作软件,在健康项目停了后,我发现这个协作软件得到了很多不错的评价。这个协作软件就是teambition的雏形。有了“健康档案”的前车之鉴,现在我做teambition任何一个重要功能时,第一步就是做交互设计,做测试,看用户能否理解,能否快速上手。endprint

1.爱家家居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爱家家居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爱家家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爱家家居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爱家家居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