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食家江献珠

财经天下周刊 / 2018年08月31日 21:04

设计

...菜40年 贵族食家江献珠逝世

陈晓蕾

不久出席了江献珠女士的追思礼拜。一代饮食名家逝世,自此华人饮食世界少了一把铿锵声音。

一般传媒提起江献珠,都会介绍她是江孔殷的孙女。江家是广东大茶商,江孔殷是清末最后一届科举进士,进过翰林院而被称为太史,民初则当上英美烟草公司南中国总代理,有钱有学问更懂美食。这江太史家的菜有多讲究?鲍参翅肚是不入流的,最顶尖的代表是“太史豆腐”。豆腐切去六面外皮,再在底面轻力割上无数小方格,然后翻过来滑进鸡汁小火煮15分钟。那鸡汁是原只鸡去皮去骨,用刀背敲松,塞进窄口瓦钵隔水炖七八小时,蒸出来的鸡汁完全没有掺水。最后上桌的一碟豆腐,看起来光滑透着微黄,吃进口中才知道什么是鲜香嫩滑!

江太史请客,只有一围,人多厨子根本煮不过来。桌上一出现什么新菜,食客马上争相传告,酒家亦争先推出“太史菜”。那是1920、1930年代,旧中国最后一段绚烂日子。

江献珠几岁时便尝到珍馐百味,然而抗战爆发,捱饿的日子更漫长。她生前接受我访问,说自己一生最特别的是经历战争:“很多人都没机会知道战时没有东西吃的感受是怎样的,那种惶恐的滋味。”没有饿过,也就不会懂珍惜美食。她的祖父更在1951年的佛山绝食而死。

江献珠的成就其实与家世无关。她并未从家里学到半分厨艺,前半生一边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当职员,一边兼读商业管理学士学位,直到40岁在美国结婚才开始入厨。最初她不懂控制滚油,火烧炉灶,连窗帘也起火,好在邻居来救火。

真正全心全意钻研厨艺,是因为她妈妈患癌,味觉尽失,却十分怀念昔日江家的好菜。江献珠靠着书本和童年记忆不断尝试,几经艰难才把一道道名菜煮出来。妈妈去世后,江献珠没有停止追求烹饪技术,为了学做点心,竟回港潜入酒家做女工。

1970年代中美建交,美国兴起中国宴,江献珠义务教中餐为防癌会筹款,还曾在大学教中国烹饪。1979年江献珠的丈夫回香港担任中文大学教授,她开始写专栏,每月4000字,以做学问的态度研究美食。除了探索各种食材、中国各地饮食文化,还多次去欧洲参加美食节、品尝星级餐厅,甚至亲自访问法国名厨。由杂志刊登到修改出书,用了27年。

但她第一本书不是专栏结集,而是沉甸甸的英文书Everything You Want to Know about Chinese Cooking(《汉馔》),1983年在纽约出版。她还在纽约上电视、电台讲解。这本书让美国人认识中餐,至今仍然广泛流传。

年近八十,她毅然开始在香港最畅销的周刊写食谱,十年来每星期都设计菜式、拍摄制作过程、写文章,直到前年才因体力不胜负荷而停止。

很少饮食专家能够像她,会吃,懂煮,又能写。她文字优雅,但下笔如刀,这菜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写得清清楚楚。她不满广泛使用化学剂:腌肉加梳打粉、芡汁加鸡精、粤菜更不必要地添加芝士粉,失却食物的原味。她的标准,并不是传统如何、技术如何、卖相如何,而是有没有用心:“厨师有没有用心煮?你有没有用心吃?全心全意,就算是平凡的食物,都是美味的。食物是人情,不只是技术,是人与人的关系,一少了,就没有味道。”

在江献珠眼中,香港已经不再是饮食天堂。她批评香港饮食场所两极化,高档的高不可攀,平民的环境又不理想,当中有一个大断层,充斥大量不伦不类的食肆,沦为外国菜式的附庸:“……似是而非的充头货式,鲍参翅肚都是有名无实,商人被租金压迫,妄顾诚信,但香港人仍趋之若鹜,这心态真难明。”

她有一段文字,更令我再三阅读:

“香港是一块特殊的地方,最大的特色是不种、不收、不养,既没有土产,也没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使我们自豪,一切都是外来,而又华洋混杂,看不出有自己的一套。今天,土地尺尺向地产商让步;政府为了减少管制的麻烦,斩草除根,备价收回养猪牌照;有限的新界农地早已日见缩小,若再有一次禽流感鸡场也要关门大吉了。现时很多租用鱼塘已被业主收回发展为大型屋宇,而香港小农受到现代化的节节进迫,菜农难以维持下去。香港的海域污染程度加剧,而在滥捕之下,海鱼日减,在污染的海水饲养的鱼也不见得好到哪里。这样一块不再生产原材料的地方,如何构成独特的本土饮食文化?”endprint

1.爱家家居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爱家家居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爱家家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爱家家居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爱家家居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