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五原县农业农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北方经济 / 2018年01月06日 09:29

新闻

...里的名吃 山西农业大学吧

摘 要: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是典型的农牧业大县,多年来坚定不移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全区农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树立了标杆。总结五原做法、学习五原经验、推广五原模式,对全区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我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五原县 农牧业 优化结构 一二三产融合

一、五原县农牧业经济基本情况和特点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有2400多年历史,是河套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耕地230多万亩,全部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县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盛产葵花、小麦、玉米、番茄、瓜菜、肉羊等优质农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大县。近年来,五原县立足自身资源条件,牢牢把握产业特点,不断拓展农牧业新业态,努力打造科研创新高地、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一二三产融合阵地,农牧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主导产业突出

按照自治区党委要推动大宗产品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其他产品向“特色优势”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五原县根据自身条件,多年来持续扶持葵花、肉羊、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四大主导产业收入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的90%以上,产业发展特色鲜明。葵花产业一体化。全县葵花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专业研究葵花机构,2016年自主研发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国食葵播种面积32.7%;有加工出口企业34家,年加工处理葵花原籽5万吨以上;有全国葵花籽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年交易各类瓜籽3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5%、占全区的33%;有国内最大的葵花籽线上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额已达527亿元。实现了从研发、种植、加工,到集散、线上交易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农民人均来自葵花的纯收入年均达到6000元左右。肉羊产业链条化。大力推广企业自繁型、大户聚集型、整村推进型、“四位一体”型、互联网+牧场型五种养殖模式,培育大中型养殖场65个,整村推进示范组260个,精细化养殖户2万余户,全县肉羊饲养量突破500万只,建成百万只肉羊生产联合体,肉羊规模化饲养比例达到65%以上,农民户均增收5200元。形成了种羊繁育、饲料生产、肉羊养殖、沼气发电、有机肥制造、屠宰加工、冷链物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实现了当年育肥、四季出栏。设施农业多元化。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7万亩(温室4万亩、拱棚3.7万亩),占到巴彦淖尔市设施农业面积的“半壁江山”。种植户达到5200户,温室亩均效益达到3万元以上,五原黄柿子、其田火龙果、晏安和桥“灯笼红”香瓜等品牌全国知名,构建起了“全年生产、四季供应”的生产格局。本土产业特色化。以小瓜菜、小杂果、小菜籽、小杂粮、小家禽、小食品、珍稀养殖“七小”产业特色化为方向,在9个乡镇建设了20多个特色种养殖园区,100个特色产业示范村,培育了一大批本地知名品牌,形成了网上线下热销态势,小产业做出了大效益,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按照自治区党委要调顺产业体系,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的要求,五原县以一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食品、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着力推进农牧业“接二连三”工作,构建农牧业生产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与加工业紧密联结。立足主导产业,狠抓前延后伸、融合发展,全县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8家,占全县工业企业的96.6%,年产值42.5亿元,占工业企业产值57%,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71%;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增加值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9%,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畜产品增值,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通过“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农耕体验”“旅游+农产品”等模式,大力推进全域化布局、全景观打造、全产业融合、全季节体验。创建了30多个旅游景区和农家乐,2016年接待游客73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与扶贫精准对接。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抓手,以肉羊、葵花、设施农业为主导,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七小产业”为突破,通过主导产业带动、新兴产业推动、“七小产业”发展、“传帮带领”互助、创业就业扶持等五种扶贫模式,精准脱贫5052名,占全县贫困人口的81%。

(三)园区聚合力增强

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的思路,五原县坚持以园促建、园区引领,集中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阵地,规划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总占地3.5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

(四)服务体系完备

按照“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服务全面”的理念,建成了现代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科技110服务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种子工程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九大服务体系”,形成了农牧业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九大服务体系”,使服务向园区集中、向企业拓展、向基层延伸,有效解决了农牧业信息发布不顺畅、农牧业服务不对等、防疫人员监管不到位、农牧业信访问题处理不及時等一系列问题。

(五)县域电商初具规模

五原县把“互联网+县域经济”作为工作主线,全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网上电商平台,24小时到达全国各地,使绿色、鲜活农畜产品变为商品,成为了“奢侈品”。建成综合电商园区。投资1亿元建设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了集众创空间、产品展示、人才孵化、实训基地、服务平台、智能云仓“六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入驻电商企业及电商创业团队226户,成为电商企业加盟发展、特色农产品与电子商务嫁接的平台。搭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成立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县级运营中心,与阿里巴巴等36家知名电商合作,统筹推进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乡村货的”运营、农产品开发包装等工作;培育“河套购”产业平台,引导传统企业“触电上网”,促进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建成渤海商品交易所葵花籽网上交易平台,实现葵花籽现货交易5000吨,累计交易额达到527亿元。培育电商品牌。通过大力实施“互联网品牌”工程,成功创建“河套五原农耕”县域公共品牌,创新孵化黄金纬度等10个本土线上主打品牌。通过质量控制和品牌影响,土鸡蛋卖到3元/颗,鲜食玉米卖到7.8元/穗,香瓜走出河套畅销全国,部分农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出口欧洲、中东地区,2016年全县实现电商销售1.3亿元。endprint

由于五原县农牧业工作有声有色、特色鲜明,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认可,“十二五”期间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等100多项殊荣。

二、五原县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县委政府重视、久久为功是关键

多年来,五原县紧紧盯住农牧业不放松,不急功近利。着眼精准扶贫、决胜小康的大局,从最薄弱的环节、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补短板。通过统一开挖沟渠、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等方式,全县230万亩耕地全部完成了一轮改造,新增土地20多万亩,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灌排畅、盐碱降,土地等级提高1—2级,为土地确权及“三权分置”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采取“返租倒包、群众出力、树随地走”的办法,全方位实施绿色通道、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园区、绿色屏障、绿色产业等“六个绿色”工程,5年累计完成造林3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7个百分点;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项目整合、产业支撑、长效管理”28字原则,完成了全县782个村组的美丽乡村建设,着力补齐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短板。二是出实招。从“十二五”开始,就坚持“特色产业+现代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县域电商+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三农服务”的“七位一体”综合发展思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快车道。近几年,五原县委、政府出台最多的政策都是聚焦农牧业和农村发展,有限的财力大部分投向了农牧业和农村,每年保持近30%的投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近五年累计投入涉农资金39.5亿元(其中上级财政投资25亿元,地方财政投资14.5亿元)。

(二)创先争优的干部队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保障

近年来,五原县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执政目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宝音”图工作法、干部召回管理、干部容错纠错、干部选用“四个注重”、考核评价“六位一体”、巡察整改、“三述一谈”、党员全链条式管理等“八大党建制度”为抓手,深入推进科局长、乡镇书记镇长、村总支书记、村民小组长、村监委会主任五个层面大排队和百名劳动模范、百名优秀党员、百名古郡英才、百名道德模范、百名巾幗人物“五百”评选工程,大力培树党员干部的扎根意识、耕耘意识、发展意识,培养对群众的敬重之情、体恤之情、本真之情,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三农”领域的解难高手和行家里手,锻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打造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干部队伍,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生根。

(三)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是动力

一是加快推进“三权分置”。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科学测勘、严格程序、分类处置”的原则,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的确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9支工作队深入乡镇规范指导确权工作,建立全面的矛盾台账,分类处置各种矛盾纠纷,采取土地整理增地、逐年消化矛盾的办法,已完成702个组的确权登记工作,完成率91.5%,进度和质量居全区12个试点旗县前列。二是盘活农村资源。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探索启动了温室和圈舍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协调银行发放贷款1080万元,真正盘活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三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政策鼓励、土地流转、科技培训等措施,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已建成合作社900多家、家庭农牧场247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带动2.6万户农民融入规模化和合作化经营,建成自治区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示范家庭农牧场1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四是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在培育主导产业的同时,不断推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变分散经营为抱团合作,实现了工农联动、农企共赢,开发出如青青草原“委托育肥”肉羊养殖、富源公司“企业+经纪人+农民”的番茄种植、套海新光农机合作社整套优惠服务、萨福沃农业合作社农资统购产品统销、山路集团流转聘用、欣远农林公司流转订单种植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三产融合是途径

一是树立新理念。五原县在农牧业发展中,把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农牧业提档升级、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运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运用城镇化力量带动农牧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展农牧业,努力探索一条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新路子。二是培育新动能。把“互联网+县域经济”作为培育新业态“一号产业”来推动,形成网上线下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的新模式,实现“万事联网、势不可挡,互联网一通、转换时空”“鼠标一点、行销天下”的目标,让农牧业插上了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翅膀。三是抢抓新机遇。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三园三区”建设要求,五原县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建成和新建了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园区,把示范园区作为集聚产业的重要平台,打造县域大园区,重点巩固一产、努力提升二产、大力发展三产,形成产业航母、产业联盟、产业融合体。

责任编辑:康伟endprint

1.爱家家居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爱家家居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爱家家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爱家家居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爱家家居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