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朝晖 我就是要选择最难啃的喜剧

财经天下周刊 / 2018年05月22日 02:38

新闻

董朝晖 我就是要选择最难啃的喜剧-采用的是 大众 为PQ35 平台专门打造的一款最新的1.6 L RSH汽油发...

刘潇然

圆面孔、大鼻子,笑起来眉眼弯弯的董朝晖,仿佛自己就适合做一位喜剧人。

他的公司欢乐传媒,坐落在北京东四环一处工业园区。一楼没有一个工位,只有小舞台和小剧场,签约的演员会在这里排练、和编剧对脚本。

这里想要生产的是快乐。

19年前,董朝晖成功制作了《欢乐总动员》。从那声如今看来很土的“欢乐总动员,耶”开始,从1998年到2014年,董朝晖进出综艺市场,奔波于数十种文娱节目之间,最终形容自己那段时光“什么都没留下来,只是在做项目”。

他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因为一个内容要成功,成为爆款,它可能需要6个靠谱的套路,而这些人只懂两个,那4个的学费还没有交。”

2014年,交足了学费、对综艺市场重又看好的董朝晖再次出发。他依靠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让这家老牌公司焕发出新的活力,连续推出《喜剧总动员》 《笑傲江湖》 《欢乐喜剧人》等几档喜剧综艺,带火了整个市场。同类型节目开始涌现,资本也相继进入行业。2017年上半年,很多喜剧公司得到融资。

最开始,《欢乐喜剧人》找不到冠名商,“裸奔”播出,第一、第二季迅速打响了知名度和口碑后,第三、第四季又出现综艺的惯常“疲劳”。这样的进程,说明观众对喜剧的刚需和行业的高依赖局限性同时存在。

据业内统计,美国、日本的成熟市场规模达到数千亿,相比之下,中国的喜剧类电影、综艺、话剧总市场规模大约在百亿级别。艺人培养体系、线下演出市场规模等各项指标也都处于非常早期的状态。

长久以来,喜剧是内容业界公认的“难做”。喜剧节目有其特殊性,不可重复、没有长尾效应,这很容易导致创作者灵感枯竭,影响输出的可持续性。喜剧的“观众缘”过度依赖于一线大牌明星,常见寥寥几明星走马灯似的游走于各大综艺舞台。

董朝晖的野心不止在做几档节目,更在对喜剧资源的发掘和产业链的全方位整合。他一直在强调“局”,既指组局,也指格局。像在做节目时,“如果想到第二步、第三步能带来什么,可能结果是非常不一样的。”

《财经天下》周刊=EW董朝晖=DZH

EW:你为什么选择深耕喜剧领域?

DZH:我在这个行业里很多年了,很多人是看着我的《欢乐总动员》长大的。从《欢乐总动员》开始,18年来,我做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节目,包括《每日文娱播报》等,有三十几个。那些节目做下来,结束就结束了,不论赚了亏了,什么都没留下来。

这个行业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三天穷两天富”。很多人在做项目,一个项目成了,富了一段时间,但是第二个、第三个项目在哪呢?他们只是在做项目,没有一个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东西,没有商业模式的话,可持续性是有问题的。

过去18年,我也是在做项目,没有去布一个局,变成一个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从4年前做《笑傲江湖》开始,我就考虑去做实质上的喜剧产业链的布局。

之所以选择喜剧作为细分领域,因为,我在做的节目类型一定要有产业链价值。有这方面价值的,是音乐类、喜剧类,可以把演员、编剧这些核心的资源整合好。

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内容,是喜剧的原材料。菜如果好,怎样炒都可以。

音乐节目看似好做,但是已经有很多成功节目在先了。在创业的时候,如果前面已有老大,很难进去跟他打,这个对于任何领域都是一样。喜剧是大文娱的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但是很难做。那我就选择这个最难啃的切入点去做。

所以,在做《笑傲江湖》和《欢乐喜剧人》的时候,更多是站在布局的角度上去做。做第一季《欢乐喜剧人》时很困难,找不到招商方,但为了布局必须咬牙去做,后来慢慢就做起来了。

EW:你觉得维护好业内核心资源的关键是什么?

DZH:對资源不仅仅是维护,可能还要培养,甚至孵化。我们的节目品牌跟一些大平台合作后,自己也能享受更好的内容。

比如说跟微博的战略合作,做了“段造英雄”项目,在板块里命题,让更多人来帮我们写东西,为我们采用后,他们也可以赚到钱。这建立了一个小商业机制,筛选作品的同时还能发现好的作者,谈合作模式。

另外,比如今年跟快手的合作,要知道全中国有喜剧基因的表演者很多都潜伏在快手上。

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内容,是喜剧的原材料。菜如果好,怎样炒都可以。

对我们来说,是下一步怎么保持业内生命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工程。节目其实只是我们产业链布局的一个出口而已,之后,网剧、线下演出等很多东西陆续都会有。

像我们今年要做的《周六夜现场》,买下了美国《SNL》的节目版权。在美国它就是一个造星的平台、先发的平台,全美90%的喜剧明星是从那里出来的。它的创作流程非常工业化,所有的编剧团队都很年轻,但现场的各类工种人员全是有超过十年经验的人,比如导演、灯光。它就形成了一个工业化链条。

EW:欢乐传媒之前有一些电影票房并不是很理想,还会在电影这方面发

力吗?

DZH:交学费呗,一步步来。发力的话,网剧肯定会,但不一定是电影,电影的市场风险比较大。

EW:《欢乐喜剧人》第四季刚刚收官,你有什么经验?

DZH:第一季还不错,第二季非常成功,到第三季资源匮乏,团队也有人性的毛病,紧张之后松懈下来了。从内容角度上说,观众肯定对喜剧有刚需,现在每个节目都是当成一个平台来做,将一些资源不断地输送到产业链上,很多喜剧人觉得这个舞台是有造星功能的。

怎么布局呢?首先是拿来主义,我看到你们4个人可以写喜剧,行,人家给你们10万元一个段子?我再多给你们一点,然后你们关小黑屋里去创作吧。但是有的人三年下来,被我们榨干了,灵感枯竭了,这也很正常,所有类型的创作者都会这样,但是他们的整体构架是没问题的。我们给年轻人出一些选题,让他们在这个框架里去写,或者带着年轻人去写喜剧。

未来乐创文娱依旧聚焦于电影业务,但票房收入会降到公司总收入的50%以下,过半的公司总收入将依赖于文旅地产业务。

艺人也是一样。像今年总冠军的贾冰,他的表现不只是个人能力,而是一个团队的支持。节目需要有黑马出现,我们会着重选择要去做哪几个人,倾斜更多的资源给他。

每年报名的人都挺多,我们会按经验筛选。有的人会表演,但属于“一招鲜吃遍天”类型,有局限性,那就不行。选中的艺人我们会思考,要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设,给什么样的作品,这些都需要在大局的角度上去规划。

我们有内部机制,编剧团队和艺人沟通需要磨合,很多剧本出来还需要二度创作,要在排练的过程中去完成。

EW:到了第三、第四季,也存在启用新人后,口碑下降的问题,你怎么看?

DZH:是,资源都是这样的。第一季第二季先把最好的人请到一起来做,用完了岳云鹏、宋小宝,第三年就只能用不同的套路来做,在作品上更下功夫。今年的新人,我们觉得也不算纯素人了,他们也在市场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打磨,还是需要不断地超越,去维持一定的水平。

EW:还会出第五季吗?

DZH:会,这个品牌会一直这么做下去,不用担心做不下去的,因为总有不同的方法。

EW:去年文娱IPO和并购大多受阻,对你们有什么影响吗?

DZH: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做一个比较踏实、有持续盈利模式、可以长期发展的公司。简单来讲就是公司本身可以赚钱。不然的话,都是忽悠。

当你拿了钱后,心态就变了,公司文化也变了。员工会说,老总变了。因为你不得不去为了承诺,去为一些本来你认为不靠谱的事情拼搏。团队原来做事的很多规矩、多年培养出来的一些东西,全部改变了。

现在,我们建立模式、占有产业市场,越是这样,我跟资本的结合就越谨慎,反正我每年项目好,赚那么多钱。资本是到合适的阶段,加快我们后面喜剧产业的整合。我做好了准备,但也不急要钱。

EW:有人说欢乐传媒估值20亿,但你否认了这个说法?

DZH:对,远远比这个數要多得多。但是无所谓,别人说多少都不重要。

资金储备这块,我们没太大问题。接下来的发展,三块最重要:资金、人才、机制。其中资金是最不重要的。我们天天想着,到底人在哪?机制也很重要,你要给什么样的机制,让大家发财?

1.爱家家居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爱家家居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爱家家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爱家家居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爱家家居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