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也有搞不定的事阿里车码头火热之后的理性思考
严冬雪
当年,马云高调演讲因为个人价值观,“宁愿饿死不做游戏”,但他后来食言了,仍然进入了游戏领域。现在,就像宿命一般,马云的许诺竟一语成谶——11月17日,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部总裁刘春宁对内低调宣布,放弃手游业务,转投TV游戏和家庭娱乐。
消息传出后,阿里又迅速辟谣称并未全盘放弃手游,只是移交阿里UC移动事业群负责。无论真相如何,可见的事实是:今年1月阿里高调进入手游领域至今,不到一年时间里,手机淘宝中“游戏中心”已经下线,内置在来往的游戏仅留一款,高薪挖来的数字娱乐总监朴舜优在本月离职,该部门的大批员工也申请转岗到阿里其他事业群。曾被手游界视作巨兽的阿里巴巴,尚未影响产业格局,便已草草转场。
2013年阿里的收入几乎等同于整个游戏市场,手游对其只是九牛一毛。这样的集团实力之下,今年初,阿里以颠覆性的7:2:1分成模式(给开发者7成收益,公益捐助1成,自留2成)入场手游。在其进入之前,业内的分成行情是对半开。
最初,阿里选择定位为分发平台,将手机淘宝、阿里云、支付宝等移动APP整合,打造手游分发渠道。按照阿里的设想,仅凭月活跃用户上亿的手机淘宝,就能轻易分发打造一款手游,遑论加上阿里云和支付宝等旗下APP。但事与愿违,这几款APP均属工具型,用户目的性明确,用来购物或支付,并不会过多关注娱乐内容;不仅如此,在阿里整个电商体系中,流量也会首先导给立命之本的广大商户,仅贡献边缘收入的手游很难被优先导流。
由于阿里游戏没有一款类似手机淘宝的超级APP平台,只能靠集团其他APP“施舍”推荐位,这令本就表现不佳的阿里游戏更加被动。曾与阿里合作的游戏开发商反映阿里游戏在整个集团中地位尴尬:阿里系总流量就那么多,各部门业绩存在竞争,有限的用户资源使其他条线不愿无偿为阿里游戏让出流量。
一个惨淡的例子是,作为主打产品,手游《疯狂的玩具》曾获得手机淘宝的支持,但最终,该游戏在百度日搜索不到100次,下载量不过50万次。多款曾在阿里平台首发的游戏,也都遭此下场。这样的成绩之下,作为分发平台,阿里的手游分发能力被业内高度怀疑,主流游戏开发商渐渐对阿里失去了信任。
内忧之外,阿里游戏入场时的7成高比例分成也带来外患。在BAT三巨头中,百度和腾讯均采用整合旗下应用方式,打造庞大游戏分发平台,并与市场上其他主流平台一起,将手游市场这块蛋糕稳定切开。在已近成熟的蛋糕分发之下,阿里以渠道商身份横行插入,打破5:5行规高调搅局,令现有渠道商们不愿见到巨兽的壮大。
这便堵死了阿里后来的尝试:做分发平台失败后,阿里又试图成为游戏代理商。但由于渠道商们不愿为其游戏放出流量,最终那些游戏的市场表现也非常平庸。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今年7月,阿里签下《暖暖环游世界》国内安卓版的独家代理权,iOS版由猎豹移动代理。其后,iOS版获利颇丰,而安卓版却表现平平。只因代理差异,同款游戏不同命,以至于猎豹试图从阿里手中收购安卓版代理权。
事到如今,阿里数娱终于撑不住了,不得不将摊子甩给集团旗下UC移动事业部。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交权是一种必然。UC本就位列手游下载渠道第二名,被阿里收购后,其发挥优势担纲手游显得理所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