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玩艺术,也是醉了

财经天下周刊 / 2018年07月13日 00:07

新闻

...玩\"创意\"与\"艺术\"美醉了-住这样的楼盘样板房 我也是醉了

徐宁

就像一个人不买几张画,就显得没有逼格一样,企业玩艺术也彰显着更高级的治理文化。只是,当一些财大气粗的中国企业宣布要玩艺术时,那浓浓的土豪风也真让人疯癫让人醉。

先来说一个高大上的例子:从1979年开始艺术收藏的德意志银行,目前的藏品达到5.7万件,是世界上拥有艺术品最多的机构之一。德意志银行对艺术收藏的态度是:“发现艺术品的价值,并将这一价值融入德意志银行,让其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这句话翻译之后的意思是:德意志银行的艺术收藏必须满足三个功能:办公室装饰、企业形象、艺术资产。

德意志银行登上过《福布斯》“全球最佳企业艺术收藏品榜”,这份榜单包括各领域的欧美企业:金融界的瑞银、摩根大通,IT界的微软,时尚界的普拉达……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大多数企业不是为投资而购买艺术品,许多公司购买艺术品是因为其创始人或高管对艺术的热爱。

同样是玩艺术,甚至同样有热爱艺术的创始人,中国企业则往往以“进军艺术界”的姿态,让艺术与金钱产生了更土豪的关系。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家中国企业:位于河北,主做能源,因为老板热爱艺术,于是进驻北京798开画廊小试牛刀,其负责人说:我们做艺术最大的优势是不差客户、不差钱。但具体要做什么艺术,“还得看老板怎么考虑的”。

不差钱玩艺术的最新代表,则是刚刚在南京举办艺术博览会的南京利源集团,这家企业号称要投资30亿元进军艺术界,打造中国首个百亿资产的文化艺术企业。

利源集团投资艺术的起因是其董事长严陆根,南京地产大佬,有20年收藏经历,自称“文化地产人”。在买遍了张大千、齐白石、陈逸飞、曾梵志等现当代大牌艺术家作品后,2013年11月,严陆根宣布利源集团“全面进军”文化产业,并陆续放卫星:建设全球最大艺术社区凤凰山艺术园;6年要投资30亿打造艺术家孵化器;签约1000名艺术家,让其中一些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在南京打造国际美术展,目标是成为第二个“威尼斯双年展”……

严陆根提到了其信心背后的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果把产业价值占GDP10%以上的称为支柱产业,中国GDP的10%就是5万亿,而现在文化产业的规模才4000亿,“空间太大了”。想象中的大空间也决定了利源集团的大玩法。他们规划了一个包含艺术生产、推广、收藏、鉴定等所有环节的超级蓝图,要打造“中国土豪式”的艺术产业链。

从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2013年发布的《企业艺术赞助报告》也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与欧美的不同。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收藏规模约为600亿元,年增长率高达33%。但在收藏范围上,中国企业82%投入于书画、瓷杂等传统艺术品,中国当代艺术品以及国际艺术品只占18%。当代艺术是短期内最不具投资价值的艺术品类,但最考验企业判断能力,最能反映时代风貌。

中国企业一旦和艺术接触,往往就带着屠夫式的豪气、毁灭性的霸气。

1990年代涉足艺术收藏的新疆广汇,曾在中国拍卖市场豪掷数亿,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大推手,最后却在资本市场曝出将70幅书画作品评估成35亿元资本,注入新疆广汇集团发行总价45亿元的债券短融产品。

山西华宇集团,也是因为创始人赵华山对中国书画的热爱,现在在地产开发中打艺术牌,每年春节邀请拍卖行、画廊以及各种艺术人士聚首三亚,举办“三亚艺术季”,展览、拍卖、论坛、评奖一应俱全,但艺术的光芒总被活动的争议掩盖。

还有闷声发财的湖南电广传媒,2006年涉足艺术领域,到2013年艺术品经营投资的营业额为4.7亿元,毛利3.56亿,毛利率高达75.78%……

中国土豪企业随便一玩,就足以搅动半个中国艺术圈。这艺术的牌坊,实在也没什么可立的了。

回到全球企业艺术收藏史。1472年,新成立的意大利锡耶纳牧山银行要装饰办公室墙壁,特意委托艺术家本温努托·迪·乔万尼创作壁画《怜悯圣母》。这被视为全球第一件企业收藏艺术品。而今,该银行已拥有27600件艺术品,收藏线索横跨500多年的意大利乃至世界文明。2014年出版的《全球企业艺术项目颂歌》一书涉及全球300家企业,90%都收藏当代艺术作品,50%甚至只收藏当代艺术品。

欧美企业购买流行的当代艺术品,而非投资经典作品,除了支持当代艺术发展,也表明企业对未来文化、时代趋势的判断。这是一种将金钱和艺术并置还不违和的逼格,这层次,确实高出土豪们太多。endprint

1.爱家家居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爱家家居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爱家家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爱家家居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爱家家居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