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套利
谭松珩
在车上的人害怕翻车,没上车的人想车停一下,而下了车的人却担心自己是不是下车太早。
最近我做了一笔看起来还不错的交易:在债券下跌的前夕成功止盈,抛掉了持有的超长期债券,躲掉了超长期债券的深度调整。接下来,我却遇到了另外一个有些尴尬的问题:好吧卖得很好,那么再买什么呢?
我相信不光是我,目前每一个手里有钱的人都会觉得烫手——自己的钱怕跑不过通胀,别人的钱怕达不到预期,而举头四顾,债券也好,房产也罢,价格都已经高得离谱,股票呢又有风险,更别说那些如同黑洞一般的互联网P2P了。
在车上的人害怕翻车,没上车的人想车停一下,而下了车的人却担心自己是不是下车太早。
现在人们对投资的狂热程度足以让宏观周期研究员们汗颜,要知道现在可是经济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衰退期啊,对待金钱的态度不应该是更加稳健和防御么?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存在套利空间,然后全民套利了。
说起投资的狂热,近期在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上海80后小夫妻买房的故事就能充分表明:
这夫妻俩通过假离婚,腾挪自己名下和父母名下的3套住房,卖了老房然后再加杠杆换新房——最后的结果是这对夫妻持有总价约3000万的房产和300万现金,背负1700万负债和每月10万的按揭利息,并用手上持有的300万现金去偿还房贷,还能坚持大约3年。
他们的想法是,只要在这3年内持有的房产上涨超过25%,他们便会赚钱,而在如此高的杠杆和这么疯狂的楼市面前,翻倍的梦想似乎也是近在咫尺的。
如果你玩过《大富翁》,你就会觉得这种“小房换大房”的游戏似曾相识,在房地产单边上涨的市场里,玩这招的确是可以轻松造富的——特别是按照8月的销量来看,上海的新房库存只能支持买买买5个月不到,这对夫妻赌赢的概率似乎是很大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自己加杠杆买房已经买到现金流断裂,不得不靠父母接济的地步了。每次见面一讨论,还是说这周去哪哪哪看了房子,自己哪套房子已经翻倍了可不敢卖,怕下车了就没法再上车。
这跟我金融市场里的那些同业何其相似啊,每天咒骂着资产贵资金成本高,可该买买买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含糊,还边买边跟你说:“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
为啥?因为市场上有一个最终的交易对手呗,导致所有人都在套它的利。
要引出这个交易对手,咱们先来捋清逻辑:2013年下半年房地产销售转弱,2014年地产投资“先降为敬”,中国经济从高增速切换成中增速。由于实体经济收益率转弱,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析出,投入资产市场——这不光带来了股市等金融市场的上涨,也同时进一步导致了实体经济因资金析出而再度转弱,形成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
你想啊,投资的三驾马车,实体经济不被看好,地产销售疲软,总不可能全靠政府基建吧?
所以,为了刺激投资,央行就必须要钱给钱、要价给价——这叫“降低融资成本”,这个政策虽然不能提高实体经济的收益率,但是却能降低实体经济的债务负担。
不过,那么多资金从实体经济里析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实体经济的收益率低,降准降息及公开市场操作放水并没有改变这一点。
更加尴尬的是,降准降息同样降低了资产市场的融资成本,于是大家开始欢乐地套利了——
不管在债市还是房地产还是曾经的股市,杠杆无处不在,并都获得了极大的收益,而巨大的收益率又刺激着投资者的心,加速资金从实体经济析出并投入到资产市场的进程,实体经济又变得更弱,央行又继续降准降息……
由于有央行不断提供廉价的资金,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嗤之以鼻,实体经济本身也缺乏资金需求,导致资产市场的套利变得相当火爆——加杠杆买买买,追高买买买,反正最后央行都会用便宜的资金为我们兜底的。
这样的理由不能算错,而且从市场的角度上说,目前的套利空间依然较大,还看不到逆转的可能。
不过这个策略却极度依赖于一个你无法对冲风险的因素:央行的态度。一旦央行决定提高资金成本,或减少资金供给,套利空间就将消失,而加足马力套利的你,很可能会没有足够的时间降低杠杆,最终招致损失。
在金融行业里,有一个词叫做“失血”(bleeding),指的是当资产泡沫破裂时,虚高的资产价格会迅速降低,但负债的成本却不会因此走低,导致“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的迅速走低,甚至出现负权益,导致企业或个人的破产。
从业这些年,深知在资产市场里,看得对、做得准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严格的资金管理才是活下来的重要保证,这也是金融机构定期都会对旗下资产负债进行压力测试的原因。
虽然“show hand”是成为大佬的必经之路,但把胜率寄托在央行政策而不是自身努力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未来很美好,所以千万要保证自己不要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