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即将消失的VC
曹木兰
站在年尾年头,总免不了盘算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规划。VC(风险投资)的行业状况如何?每天拿小鞭子催促企业快速发展的VC们,现在更急切地需要解决自己的生死存亡问题。
或许因为VC的工作职责就是“花钱”—每天考虑如何把钱投出去,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有个错觉,觉得VC很有钱。其实VC花的全是投资人的钱。在成立基金的时候,投资人和基金的实际管理人就会清楚约定基金将在多少年后“到期”,届时要退还所有出资额。外界以为这个时间是8至10年。实际上,中国现在已经成立的VC,绝大多数只有5至8年的时间。
这就是VC最可怕的宿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基金的生命就开始了倒计时。 企业可以每年勉强盈利熬很多年,可以亏损3年然后慢慢开始盈利。VC没有这么多时间。VC一般参与企业的A轮和B轮融资,融资后企业的理想状态是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上市。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减法就会发现,某个5年期的VC基金必须在最初3年完成投资,如果在第四年还看不到回报,生死就已经提前决定,不会有奇迹发生。
还有一个更简单却更残酷的减法。清科统计,从2006年到2013年上半年的7.5年间,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共投资14,244起,退出2,409笔,共有11,835起投资尚未退出。那么,这11,835起未退出项目背后的VC,注定要消失。而退出的2,409笔投资背后的基金,只有少数获益率高的基金可以继续融资,成立第二期、第三期基金。其他稍有业绩的基金在到期后,大家坐地分钱,从此也就相忘于江湖了。
2007年的某期《新周刊》,明黄色封面,醒目地印着麻将牌“發”,这个字概括了2006年和2007年VC在中国近乎疯狂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们对未来的期待。那时,VC在中国的投资额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那时,被追捧的电视选秀节目是关于创业者和VC而不是歌星。那时,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会拿着A4纸打印的商业计划书直接敲响我们基金办公室的大门。那时,全球的股市都欢迎中国概念的股票。国际金融大鳄、本土企业家、各级政府……不同背景的热钱都涌入了中国的VC、PE。一个还不错的融资公司的CEO,见几十个投资人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回想起来,都难以相信这不过五六年光景。
五六年的时间,全球经历了一场金融风暴。日本股市永远拒绝了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寥寥无几,而且居然要为保住发行价而挣扎。香港股市只欢迎股本8亿至1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中国自己的股市在几百家排队上市的企业面前,干脆关闭了上市通道。
VC基金建立的头3年为投入期,2006年至2008年资本市场火热,导致项目估值过高。2011年至2013年,恰逢VC基金进入回报期,买时候价格虚高,卖时候市场冷冻。不知该怪VC们生不逢时,还是今天的萧条就是为当年的疯狂买单。
几年前,所有VC人眼里只有“投资”,现在,所有基金日日夜夜如魔咒般考虑着“退出”。有的基金不收管理费了,靠以前投资的项目说服投资人延迟收回投资,勉强继续撑着。有的基金上窜下跳,在第一期基金结束前抓紧融到第二期资金,可没有好的业绩,新融资谈何容易。PE比VC更惨。合伙人们还在用卖白粉的态度挖空心思赚钱,可PE的投资人们已经私下把持有的基金股份按白菜的价格抛售。这两年,美国的VC日子也不好过了。KPCB持续业绩低迷,合伙人大换血。KPCB是什么江湖地位?可以说它开创了VC这个行业,而这个行业创造了美国的硅谷。连它也眼看着熬不过这个冬天。
前几天,我在北京机场看到一排醒目的海报,是某著名VC庆祝成立20周年。高调不是VC该有的风格,这也并不是一家我欣赏的VC,可我仍然在海报前驻足并默默致敬—活20年,这太让人敬佩了。在商业世界里,活下去才是最不容易的成功。
2014,祝福所有在残酷现实中苦苦坚守打拼的VC和创业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