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哪里?

财经天下周刊 / 2018年08月07日 22:09

新闻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医患关系紧张

傅蔚冈

由于最近一段时间频频发生的袭医事件,医闹也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必须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保护医护人员安全,任何伤害医护人员的违法行为都要依法严肃处理。而全国政协医卫界甚至形成了一份全体委员联署的界别提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明确将医疗机构从内保单位中拿出来,列入公共场所范畴,由公安部门进行安全保障。

事实上,这个提案中的做法早在2012年就在北京付诸实践。为了做好医院内的秩序维护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北京警方从2012年起在全市首批50家医院53个院区设立警务工作室。

在医院增加警力,当然会增加医院和一些医生的安全感,同时也可以威慑那些有不良企图的潜在暴力者。但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杜绝医院内的暴力事件?好像并不能。可供佐证的是,就在政协委员提出提案的这一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发生袭医事件:一位在该院候诊的患者突然闯入诊室,将正在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打伤。为什么警卫室无法制止此类袭医事件?因为它们是突发事件——就像大街上无法杜绝杀人行凶一样,靠配备警力来制止暴力事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由此可见,医院或者医生的安全,并不在于是否要在医院内增加警力或者说把医疗机构从内保单位中拿出来列为公共场所交由公安部门提供安全保障。在我看来,袭医就本质上是医患关系的升级版本。一个可以想到的问题是,这些敢在医院内袭医的犯罪嫌疑人在事发之前就已经知道该行为的结果——在人流拥挤的医院,想逃脱法律的制裁恐怕是难上加难。是什么因素让其有这种决心?因此,让医生感到安全的关键在于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

那么,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哪里?在我看来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患者对医院医生的过高期望。很多人到医院看病,潜意识认为医生可以治好自己的病。但事实告诉我们,医生并非万能,很多疾病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无法治愈的。在很多人看来,我付了钱你医生就有治好的责任,一旦疾病无法治愈,那么以前对医生毕恭毕敬的患者就有可能成为行凶的人。

第二,缺乏独立的中介机构。因为专业原因,患者个人无法形成对医生的制约。一旦到了医院,该不该吃药、要何种治疗方案都是听命于医生。而医生则是通过各种风险告知书免除责任,即便发生事故,患者个人也难以在正常的医疗事故纠纷中胜出,因为医疗事故专家鉴定组的成员都是医生——基于技术原因也只能是由医生来参加,而医生之间会因此而形成某种“共谋”。

如何消除这两个因素?在我看来需要双管齐下。一是降低患者的期望值。尽管你要到医院看病,但是要知道很多疾病是无法治愈的;或者说你还要面对医生的误诊和医疗事故,患者应当存在这样的心理预期——每个人都不能百分之百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为什么就单独要求医生有百分百的正确率?

二是通过专业中介机构来缓解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紧张气氛。在很多国家,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是因为第三方机构——保险公司的介入而得以缓解:因为患者一旦购买了保险,保险公司就有责任和义务对患者所发生的病情和诊疗方案进行监督,而且基于利益的追求,它会通过其聘请的专家尽力纠正那些浪费资源的治疗方案。患者一旦有第三方机构的支持,医患关系这个不对称的天平也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校正。

如果原因是如我所说的,那么目前医药卫生界所开出的各种药方可能是错的。严惩凶犯固然不错,但解决不了根源,估计还会埋下更多的戾气。endprint

1.爱家家居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爱家家居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爱家家居",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爱家家居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爱家家居编辑修改或补充。